写在前面的话
从赛轮集团位于橡胶谷的办公楼出来,步行向西到青岛科技大学郑州路校区,不过五分钟。这短短几百米的距离,见证了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最典型的案例之一,也见证了赛轮如何在技术驱动下,一步步成为行业头部公司。
目前,赛轮集团总资产200多亿元,年营收超过150亿元,全球雇员超过1.2万人,经营规模居同行业全国第3位。其应用国际首创新材料制备的轮胎,性能达到欧盟标签法规最高标准;自主研发和制造的世界最大63吋巨型子午线轮胎,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在对话中,赛轮集团董事长袁仲雪讲述赛轮的“制造力”从何而来以及未来更宏阔的愿景。
“刚才我看了看卫星图,就在此时此刻,世界各大航道上有500多艘船载着赛轮的产品,发往全球180多个国家。这是‘中国制造’大放异彩的时代,而对赛轮来说,也是厚积薄发,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从1988年至今,30多年的时间,青科大实验室里的项目、科研成果转化成了产品、企业,形成了产业链。”
“基础研究已经成为跨国企业维系原创能力、实现专利和标准布局的重要举措。只有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才有望占领行业科技制高点。作为橡胶轮胎行业,未来要发展,必须要有理论的研究,要有新材料、新装备的研究,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从基础研究到全产业链集合创新
早在1988年,在青岛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我负责学校的实验室,为了把实验室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成立了科技开发公司。十年的时间,转让了一百多个项目。结果转让那么多,成功率却极低。因为企业家退休或者是企业改制等等,整个项目就结束了。当时感到非常郁闷。
1999年7月1日这天,校党委终于决定,让我们用民营的体制自己干。我和一帮老师开始走出校门,通过创办股份制企业,来实现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
这30多年,我们从未放弃基础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我们的项目转化不仅是要转化成一个产品,而是要转化成一个产业。为了满足橡胶轮胎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需求,赛轮集团联合软控股份和青岛科技大学承建了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橡中心”)、国家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
国橡中心目前聚集了四千多研究人员,在研究设计总院下边设了8个分院,研究方向包括装备、智能制造、轮胎、材料、互联网、化工等等,8个分院下边还有12个研究所、66个研究室。这个团队是中国最大的,其中行业专家占了全国橡胶行业的1/2以上。
经过在基础研究领域多年的积淀,如今,国橡中心在装备、软件、新材料、互联网等领域都开始发力,而所有成果转化最后都集中在轮胎这个产业链条上。作为一个企业,未来要发展,必须要有理论的研究、基础材料的研究……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支持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所有新的技术都不是拍拍脑袋出来的,都是因为在传统产业逻辑上耕耘了很长时间,打磨了很长时间,才有了新的想法和新的突破。譬如说国橡中心的918博天堂橡胶研究院研发了世界首创化学炼胶技术,创造出了“液体黄金”材料,用化学合成的办法,解决了困扰轮胎行业多年的“魔鬼三角”难题。
正是因为材料上的“颠覆性创新”,无论从节油、能耗,还是从耐磨、刹车距离等方面进行对比,现在赛轮的产品性能都不比国际一线品牌差。
从信息化到工业互联网
信息化是赛轮的基因。赛轮刚成立时叫青岛赛轮子午线轮胎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有限公司,就是为了实现橡胶行业的全信息化。
上世纪90年代我提出“控制到位才能管理到位”。那时候我就感觉到,凡是制造业,要想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效率,必须要逐步去掉人为因素,因为跟机器相比,人是不可控的。我们要把人工设备提升到自动化设备,然后再把自动化设备变成智能设备,再联成网络,一步步走到今天就是“橡链云”这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橡链云”是孕育了20多年后才诞生的。这期间,我们上千名软件工程师都变成了轮胎工程师,开发了几千个MES系统功能模块。
现在在赛轮的智能化生产车间,你能看到自动化物流调度系统、有5G通讯的智能成型机、可自动识别人员合规动作的智能视觉检测装置等,工艺标准、质量标准都能自学习、自优化,这些背后就是赛轮工业互联智能大脑的支撑。
再举一个例子,原来新建一个轮胎工厂,需要试制上万条轮胎,半年时间才能达到设备工艺参数稳定。现在通过橡链云大数据和机理模型,一个新工厂从首条轮胎生产就达到了所有标准工艺要求,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杜绝了不合格品的产生。
“橡链云”把我们几代人的经验和数据沉淀下来,实现了企业上下游有效链接和数据共享,达到了全链接的智能制造。
如果传统企业没有嫁接互联网,那么传统企业的质量、成本、效率就不可控。对赛轮而言,“橡链云”指向整个产业链的全局资源最优配置,它的诞生是20多年行业“制造力”的沉淀,未来也将继续提升我们的“制造力”。
青岛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是真正看到了青岛的长板。长板是什么?就是它的传统工业、基础工业,这是新兴城市很难拥有的。
所以我觉得青岛只要站在自己雄厚的工业基础上,再抓住工业互联网、AI、5G这些高科技,将他们实实在在融在一起,那么这个城市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从青岛金花到世界的金花
赛轮的使命是做一条好轮胎,要让中国的橡胶工业站上世界新高度。在2000年以前,中国还没有规模化地走向轮胎技术生产,那时候加上外资公司的产量,中国的子午线轮胎产能才3600万条左右。经历2000年后的技术转让,到了2013年,我们的轮胎企业遍地开花。2019年我国子午线轮胎的产能达到了6亿多条。
从改革开放开始40多年的时间就可以看出来,轮胎行业如同中国的家电行业一样,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然后从多又到少、到高、到精……
未来,对于轮胎企业来说,只有做大才能做强,因为通过做大就有了资源、市场、信息、技术。赛轮的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技术自主化、制造智能化、品牌国际化,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轮胎企业。
现在我们唯一缺的就是品牌,国际轮胎巨头们已经成立几百年了,中国的轮胎行业发展起来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如何让消费者认可我们?只有做大,让大部分人都用上我们的产品了,品牌影响力也就上去了。
疫情的冲击,反而给了我们机会,国外的生产商因为疫情产能下降,同时用户也更加青睐高性价比的产品,所以我们的订单不降反增。我刚才在卫星图上看到,有500多艘船,正载着我们的产品运往180多个国家,很震撼。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我们心里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要真正抓住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加快发展,把新的技术和安全、绿色的产品,惠及给全世界。
赛轮不仅要成为青岛的“金花”,未来,我们还要争取成为世界的“金花”。